您所在的位置:重庆朝天门医院皮肤科 > 青春痘 >

青春痘的“痘”志记

来源:重庆朝天门医院
在线咨询医生通道

     青春是场跌宕的冒险,有人以满分成绩单为勋章,有人用球场三分球作高光,而我的“战利品”,是额头、鼻尖、下颌线上此起彼伏的青春痘——它们像一群不速之客,在我十四岁的脸庞上“安营扎寨”,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“痘”志争夺战。

 
    初逢:突袭的“红色警报”
 
    第一次察觉异样,是某天晨起梳头时,镜中少年额角赫然冒出几粒红点,像被火星溅到的宣纸,边缘泛着灼痛。起初我并未在意,以为只是熬夜刷题后的“上火”信号,直到它们以燎原之势蔓延——红肿脓包、闭口粉刺、油光暗沉……我的脸成了微生物的“殖民地”,连素日温和的洗面奶擦过痘尖,都像在砂纸上打磨。
 
    更糟的是,这些“红警信号”成了社交场上的“隐形刺”。体育课跑操时,后排同学的目光总有意无意扫过我的额头;小组讨论时,邻座女生欲言又止的停顿,让空气凝固成尴尬的胶水。有次课间照镜子,竟发现前桌男生偷拍我的“痘脸特写”发到班级群,配文“火星撞地球”,哄笑如潮水般涌来。那一刻,自卑像藤蔓缠住喉咙,我慌乱扯下校服兜帽遮住脸,仿佛这样就能把青春期的狼狈与羞耻一并藏起。
 
    征途:偏方与科学的拉锯战
 
    为夺回“领地主权”,我化身“痘肌特工”,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“战痘事业”。先从民间偏方入手:芦荟胶厚敷整夜,醒来却闷出更多白头;白醋兑水擦脸,刺痛感像在伤口撒盐;甚至迷信“以毒攻毒”,连吃三天麻辣烫“排毒”,结果痘痘肿成发光的“霓虹灯”。父母看着我溃烂的额头直摇头,勒令我暂停“自毁式护肤”。
 
    转机出现在校医室。老医生戴着老花镜,用棉签轻压我鼻翼的脓包,语气平和却字字戳心:“这是痤疮丙酸杆菌在毛囊里开派对呢,别让焦虑成了它们的‘助燃剂’。”他开了维A酸乳膏和夫西地酸,叮嘱我忌甜食、早睡觉、少照镜子。我半信半疑照做,两周后,脓包竟像退潮般瘪下去,留下淡粉的痘印,像退场时未擦净的舞台妆。
 
    顿悟:从“战痘”到“共存”
 
    随着战线拉长,我逐渐摸清痘痘的“作息规律”:考试周熬夜时,它们便如雨后春笋;吃炸鸡喝奶茶后,又会报复性红肿。我开始接纳这场“持久战”——随身携带祛痘贴,把奶茶换成绿茶,用遮瑕膏轻点痘印代替全脸厚粉。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“选择性屏蔽”:当同学调侃“你的痘痘在发光”时,我笑着回怼:“这叫青春的勋章,你羡慕不来!”
 
    某天整理旧物,翻到战痘初期的“血泪日记”:密密麻麻记录着忌口清单、药膏用量,还有撕心裂肺的抱怨。如今再看,那些字迹竟透出几分稚气的可爱。痘痘未消失,但我不再为它们寝食难安——就像青春期的我们,谁不曾带着伤疤奔跑?那些红肿与痘印,不过是身体在提醒:你正在经历一场盛大的蜕变。
 
    后记:与“痘”共舞的成长课
 
    多年后同学聚会,当年偷拍我照片的男生红着脸道歉,我笑着摆摆手:“多亏你那一拍,让我早早就明白——青春的‘不’,才是真实的勋章。”如今我的脸上仍有浅浅痘印,但它们不再是羞耻的烙印,而成了时光的注脚:记录着十四岁那个为痘痘焦虑失眠的少年,如何学会与身体和解、与世界交手。
 
    或许青春痘本就是一场隐喻——它教会我们,生命中总有些“不速之客”会突然造访,打破平静,制造混乱,却也在与它们的对抗中,让我们长出更坚韧的铠甲。毕竟,真正的“战痘志”,从来不是消灭每一颗痘痘,而是学会在满目疮痍中,依然能昂首挺胸,奔赴下一场山海。
重庆皮肤科医生
来院路线

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142号(万吉广场)
咨询热线:185-8105-9277

重庆皮肤科医院logo

重庆朝天门医院: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142号(万吉广场)

医院电话:185-8105-9277 医生微信:185-8105-9277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22 重庆朝天门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渝ICP备15013108号-106
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634号
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